相信很多朋友都有看到這則廣告,“瓜子二手車網,個人車主直接把車賣給個人買家,沒有中間商賺差價”。這則廣告利用了人們的直覺認知,讓消費者以為沒有經銷商賺差價,賣家就可以賣更多錢,買家可以買得更便宜,但事實上真是這樣的嗎?
中間商真的是“吸血鬼”嗎?
它把“中間商”設在了人們的對立面,隱含的前提是,中間商是只賺利潤不提供價值的“吸血鬼”,把他們拿掉,買家賣家直接碰面,雙方都占便宜,皆大歡喜,“他好我也好”。
這類似的邏輯還大規模存在傳銷中,“我們是直銷,沒有經銷商加利潤,所以很實惠”,不少人憑直覺認為很有道理,相信您一定也被安利過。
頭些年,大型零售終端崛起的時候,家樂福沃爾瑪們也倡導過,讓生產廠家繞過經銷商直接供應零售終端。號召“渠道扁平化”這樣就有更多的利潤,或者更多資源來做推廣。也有不少廠家上當。
受此風潮,不少企業和一些“高級”職業經理人搞過渠道扁平化運動,打了不少雞血,留了不少雞毛。**近這些年電商起來了,也開始這樣的吆喝,去中間環節,廠家網上直銷,消費者獲得更多實惠,廠家更多利潤。連菜市場旁邊賣衣服的賣鞋子的小店,也經常打出一大塊牌子,上書“廠家直銷”,也能讓人趨之若鶩。
中間商是什么?咱們國家的傳統中,中間商一直跟投機倒把、囤積居奇、唯利是圖聯系在一起。人們的認知中,承認一個商品的生產成本,但不承認它的流通成本、展示成本、品牌成本、信任成本。舉個列來說:常在酒桌上聽“懂行”的人說:“這個酒300塊,里面有100塊是廣告,20塊是包裝,經銷商和酒店又掙去100,廠家自己掙50,這個酒的成本也就是30塊。”聞者一片唏噓,痛斥無良商人。但是,沒經銷商和酒店,難道您直接去酒廠打酒?沒包裝,這酒您能拿來招待客人?您敢不敢買都難說!
我國的市場經濟都進行了二、三十年了,但很多人對中間商的認知,依然停留在農耕社會。中間商的地位和價值一直沒得行到市場的認可,經銷商群體的自我價值認知也不夠。
中間商創造的價值
我們先普及下關于經銷商的基礎知識。請翻開科特勒大師的《營銷管理》,看渠道管理這一章,你一定會看一張圖,就是一張讓中間商流淚滿面的圖:“我們不是投機分子,不是寄生蟲,我們是創造價值的!”事實上,由于中間商的存在,生產制造環節與終端消費者之間進行的工作量大大減少。而且顧客越多,生產方越多,中間商的價值就越大。**大程度地拉近生產與消費兩端,是渠道存在的基本價值。
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,由于中間商的存在,交易環節是減少的,而不是增多的。交易成本是降低的,而不是增加的,也就是說你剝掉合理的中間環節,消費者拿到手里的商品價格只會更高而不會降低。舉個列子:上海的蘋果5元一斤,在山東的果園去摘5角一斤。但是,如果你讓山東的果農自己摘蘋果,然后再拉到上海的菜市場來賣,說不定50元一斤,他還賠本。這雖然反直覺,但它是營銷的常識。所以事實上做直銷(傳銷)的產品,價格都會死貴死貴的,你看安利天獅什么的就知道了。
經銷商請正視自己的價值
在任何一個商品經濟社會,經銷商是實現商業經濟效益的主要源泉,你們為市場奉獻了真正的價值,一定可以獲得市場的回報和認可,只是,在營銷環境的變化下,需要做一些手法上的改變而已。而品牌商要經營好,一定要充分調動中間商的資源和積極性。絕不是簡單的搞個渠道扁平化。